欢迎您进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
 |  无障碍浏览
官方微博
官方微信
官方抖音

《青岛日报》:情系百姓的“调解能手”

2014年09月02日
作者:刘振兴
打印 分享到:

  天平在肩,重任如山。

  在她的天平上,不但写着公正,也写着和谐:用法律最大限度化解矛盾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她就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陈晓静。从事民事审判工作4年来,她在案件处理中调撤率达85%,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结案数、调撤率名列前茅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
  近日,记者走近这位女法官,了解到处理小的纠纷,也蕴藏着大智慧。

  机智说服“硬嘴皮”

  第一眼看见陈晓静,人们几乎都有同样的感觉:这张脸真诚、温和又正气。

  身为法官,陈晓静常常换位思考,更以耐心说理出名。

  不久前,陈晓静办理了老隋的一颗牙引起的医疗纠纷。老隋是一位老上访户,多年来起诉多个单位和个人,涉及的案件十余起。去年,他到某医院修牙。医生检查过后,建议他把坏死的牙拔掉。他交了费,拔了牙。回家后发现医生拔掉的牙,并不是他那颗坏牙。索赔、起诉、上诉,案子到了陈晓静手里。

  “记得第一次约见老隋,就发现他是典型的‘话痨’。”陈晓静说,一见面他就倾诉他的“血泪史”,讲社会对他多么多么不公,讲事业单位改制给他的级别、待遇带来了多少不利,讲他上访多么艰难……

  “咦,我怎么越看你越眼熟呀。咱们是不是见过,你在哪住?”陈晓静看准时机话锋一转故意跟他套起近乎。

  “我在湖南路住,法院以前就在那边,但你这么年轻,那时候就在法院了?”老隋随声附和。

  “可不是吗,我在法院都干了26年了,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有的都是院长、局长了,可我还是个小法官,你说我亏不亏,但我看上去年轻身体好吧。”陈晓静说。

  “为什么?”

  “我不计较呀!咱干好该干的工作,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,较真就是跟自己较劲,让自己不痛快,气出一身病,何苦呢……”

  陈晓静说得老隋直点头,案件的调解也顺畅多了。

  后来陈晓静去找了几次医院领导,院方同意拿出3000元钱赔给老隋。老隋拿到钱,临走时说:“这是我这么多案子里唯一调解的一个,也挺好。其实你说得对,做人别太计较了。”

  一个案件调解了8起纠纷

  常年的一线工作,陈晓静对司法有着自己的理解:有时,对于当事人来说形式上的公正判决似乎并不是最主要的,能够从根源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更为重要。

  2011年陈晓静办理了一起错综复杂的案件让她记忆深刻。

  1999年,于老太太经人介绍和台湾人老王结婚。老王回台后多次给于老太太汇生活费共27万多元。这些钱被于老太太的大女婿老柳领取。

  2010年,老太太糖尿病加重住院,柳某以各种理由拒绝将钱还给老太太,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

  二审期间,陈晓静亲自上门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了解到大女儿家因困难而挪用了这笔钱,但弟弟妹妹都是由大女儿家亲手带大的,如今生活都过得比她好,这些钱应替她还了。

  “你弟弟妹妹说话办事是不对,但毕竟还是一家人,再这么争下去只能判决了,这个钱你肯定是要还,一家人的亲情也没了,值得吗?”准备下判的前一天,陈晓静来到老柳夫妇家中耐心地劝了他们一下午。

  后来,陈晓静又召集双方经过整整一天的调解工作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

  让当事人感受司法的温暖

  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

  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。

  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一样拉家常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。

  这只是陈晓静利用休息时间到现场调解案件的一个例子。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
  陈晓静对记者说,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法官应怀有一颗善良的关爱之心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当事人,尊重都是交流的基础。有时法官仅是举手之劳,但当事人感受到的却是司法的温暖,进而是对司法的信任。

  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30日《青岛日报》2版

《青岛日报》:情系百姓的“调解能手”

来源:
2014年09月02日

  天平在肩,重任如山。

  在她的天平上,不但写着公正,也写着和谐:用法律最大限度化解矛盾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她就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陈晓静。从事民事审判工作4年来,她在案件处理中调撤率达85%,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结案数、调撤率名列前茅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
  近日,记者走近这位女法官,了解到处理小的纠纷,也蕴藏着大智慧。

  机智说服“硬嘴皮”

  第一眼看见陈晓静,人们几乎都有同样的感觉:这张脸真诚、温和又正气。

  身为法官,陈晓静常常换位思考,更以耐心说理出名。

  不久前,陈晓静办理了老隋的一颗牙引起的医疗纠纷。老隋是一位老上访户,多年来起诉多个单位和个人,涉及的案件十余起。去年,他到某医院修牙。医生检查过后,建议他把坏死的牙拔掉。他交了费,拔了牙。回家后发现医生拔掉的牙,并不是他那颗坏牙。索赔、起诉、上诉,案子到了陈晓静手里。

  “记得第一次约见老隋,就发现他是典型的‘话痨’。”陈晓静说,一见面他就倾诉他的“血泪史”,讲社会对他多么多么不公,讲事业单位改制给他的级别、待遇带来了多少不利,讲他上访多么艰难……

  “咦,我怎么越看你越眼熟呀。咱们是不是见过,你在哪住?”陈晓静看准时机话锋一转故意跟他套起近乎。

  “我在湖南路住,法院以前就在那边,但你这么年轻,那时候就在法院了?”老隋随声附和。

  “可不是吗,我在法院都干了26年了,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有的都是院长、局长了,可我还是个小法官,你说我亏不亏,但我看上去年轻身体好吧。”陈晓静说。

  “为什么?”

  “我不计较呀!咱干好该干的工作,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,较真就是跟自己较劲,让自己不痛快,气出一身病,何苦呢……”

  陈晓静说得老隋直点头,案件的调解也顺畅多了。

  后来陈晓静去找了几次医院领导,院方同意拿出3000元钱赔给老隋。老隋拿到钱,临走时说:“这是我这么多案子里唯一调解的一个,也挺好。其实你说得对,做人别太计较了。”

  一个案件调解了8起纠纷

  常年的一线工作,陈晓静对司法有着自己的理解:有时,对于当事人来说形式上的公正判决似乎并不是最主要的,能够从根源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更为重要。

  2011年陈晓静办理了一起错综复杂的案件让她记忆深刻。

  1999年,于老太太经人介绍和台湾人老王结婚。老王回台后多次给于老太太汇生活费共27万多元。这些钱被于老太太的大女婿老柳领取。

  2010年,老太太糖尿病加重住院,柳某以各种理由拒绝将钱还给老太太,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

  二审期间,陈晓静亲自上门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了解到大女儿家因困难而挪用了这笔钱,但弟弟妹妹都是由大女儿家亲手带大的,如今生活都过得比她好,这些钱应替她还了。

  “你弟弟妹妹说话办事是不对,但毕竟还是一家人,再这么争下去只能判决了,这个钱你肯定是要还,一家人的亲情也没了,值得吗?”准备下判的前一天,陈晓静来到老柳夫妇家中耐心地劝了他们一下午。

  后来,陈晓静又召集双方经过整整一天的调解工作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

  让当事人感受司法的温暖

  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

  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。

  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一样拉家常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。

  这只是陈晓静利用休息时间到现场调解案件的一个例子。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
  陈晓静对记者说,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法官应怀有一颗善良的关爱之心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当事人,尊重都是交流的基础。有时法官仅是举手之劳,但当事人感受到的却是司法的温暖,进而是对司法的信任。

  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30日《青岛日报》2版

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

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'S COURT

《青岛日报》:情系百姓的“调解能手”

2014年09月02日
作者:刘振兴
打印 分享到:

  天平在肩,重任如山。

  在她的天平上,不但写着公正,也写着和谐:用法律最大限度化解矛盾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她就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陈晓静。从事民事审判工作4年来,她在案件处理中调撤率达85%,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结案数、调撤率名列前茅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
  近日,记者走近这位女法官,了解到处理小的纠纷,也蕴藏着大智慧。

  机智说服“硬嘴皮”

  第一眼看见陈晓静,人们几乎都有同样的感觉:这张脸真诚、温和又正气。

  身为法官,陈晓静常常换位思考,更以耐心说理出名。

  不久前,陈晓静办理了老隋的一颗牙引起的医疗纠纷。老隋是一位老上访户,多年来起诉多个单位和个人,涉及的案件十余起。去年,他到某医院修牙。医生检查过后,建议他把坏死的牙拔掉。他交了费,拔了牙。回家后发现医生拔掉的牙,并不是他那颗坏牙。索赔、起诉、上诉,案子到了陈晓静手里。

  “记得第一次约见老隋,就发现他是典型的‘话痨’。”陈晓静说,一见面他就倾诉他的“血泪史”,讲社会对他多么多么不公,讲事业单位改制给他的级别、待遇带来了多少不利,讲他上访多么艰难……

  “咦,我怎么越看你越眼熟呀。咱们是不是见过,你在哪住?”陈晓静看准时机话锋一转故意跟他套起近乎。

  “我在湖南路住,法院以前就在那边,但你这么年轻,那时候就在法院了?”老隋随声附和。

  “可不是吗,我在法院都干了26年了,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有的都是院长、局长了,可我还是个小法官,你说我亏不亏,但我看上去年轻身体好吧。”陈晓静说。

  “为什么?”

  “我不计较呀!咱干好该干的工作,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,较真就是跟自己较劲,让自己不痛快,气出一身病,何苦呢……”

  陈晓静说得老隋直点头,案件的调解也顺畅多了。

  后来陈晓静去找了几次医院领导,院方同意拿出3000元钱赔给老隋。老隋拿到钱,临走时说:“这是我这么多案子里唯一调解的一个,也挺好。其实你说得对,做人别太计较了。”

  一个案件调解了8起纠纷

  常年的一线工作,陈晓静对司法有着自己的理解:有时,对于当事人来说形式上的公正判决似乎并不是最主要的,能够从根源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更为重要。

  2011年陈晓静办理了一起错综复杂的案件让她记忆深刻。

  1999年,于老太太经人介绍和台湾人老王结婚。老王回台后多次给于老太太汇生活费共27万多元。这些钱被于老太太的大女婿老柳领取。

  2010年,老太太糖尿病加重住院,柳某以各种理由拒绝将钱还给老太太,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

  二审期间,陈晓静亲自上门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了解到大女儿家因困难而挪用了这笔钱,但弟弟妹妹都是由大女儿家亲手带大的,如今生活都过得比她好,这些钱应替她还了。

  “你弟弟妹妹说话办事是不对,但毕竟还是一家人,再这么争下去只能判决了,这个钱你肯定是要还,一家人的亲情也没了,值得吗?”准备下判的前一天,陈晓静来到老柳夫妇家中耐心地劝了他们一下午。

  后来,陈晓静又召集双方经过整整一天的调解工作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

  让当事人感受司法的温暖

  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

  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。

  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一样拉家常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。

  这只是陈晓静利用休息时间到现场调解案件的一个例子。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
  陈晓静对记者说,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法官应怀有一颗善良的关爱之心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当事人,尊重都是交流的基础。有时法官仅是举手之劳,但当事人感受到的却是司法的温暖,进而是对司法的信任。

  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30日《青岛日报》2版

《青岛日报》:情系百姓的“调解能手”

来源:
2014年09月02日

  天平在肩,重任如山。

  在她的天平上,不但写着公正,也写着和谐:用法律最大限度化解矛盾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她就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陈晓静。从事民事审判工作4年来,她在案件处理中调撤率达85%,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结案数、调撤率名列前茅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
  近日,记者走近这位女法官,了解到处理小的纠纷,也蕴藏着大智慧。

  机智说服“硬嘴皮”

  第一眼看见陈晓静,人们几乎都有同样的感觉:这张脸真诚、温和又正气。

  身为法官,陈晓静常常换位思考,更以耐心说理出名。

  不久前,陈晓静办理了老隋的一颗牙引起的医疗纠纷。老隋是一位老上访户,多年来起诉多个单位和个人,涉及的案件十余起。去年,他到某医院修牙。医生检查过后,建议他把坏死的牙拔掉。他交了费,拔了牙。回家后发现医生拔掉的牙,并不是他那颗坏牙。索赔、起诉、上诉,案子到了陈晓静手里。

  “记得第一次约见老隋,就发现他是典型的‘话痨’。”陈晓静说,一见面他就倾诉他的“血泪史”,讲社会对他多么多么不公,讲事业单位改制给他的级别、待遇带来了多少不利,讲他上访多么艰难……

  “咦,我怎么越看你越眼熟呀。咱们是不是见过,你在哪住?”陈晓静看准时机话锋一转故意跟他套起近乎。

  “我在湖南路住,法院以前就在那边,但你这么年轻,那时候就在法院了?”老隋随声附和。

  “可不是吗,我在法院都干了26年了,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有的都是院长、局长了,可我还是个小法官,你说我亏不亏,但我看上去年轻身体好吧。”陈晓静说。

  “为什么?”

  “我不计较呀!咱干好该干的工作,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,较真就是跟自己较劲,让自己不痛快,气出一身病,何苦呢……”

  陈晓静说得老隋直点头,案件的调解也顺畅多了。

  后来陈晓静去找了几次医院领导,院方同意拿出3000元钱赔给老隋。老隋拿到钱,临走时说:“这是我这么多案子里唯一调解的一个,也挺好。其实你说得对,做人别太计较了。”

  一个案件调解了8起纠纷

  常年的一线工作,陈晓静对司法有着自己的理解:有时,对于当事人来说形式上的公正判决似乎并不是最主要的,能够从根源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更为重要。

  2011年陈晓静办理了一起错综复杂的案件让她记忆深刻。

  1999年,于老太太经人介绍和台湾人老王结婚。老王回台后多次给于老太太汇生活费共27万多元。这些钱被于老太太的大女婿老柳领取。

  2010年,老太太糖尿病加重住院,柳某以各种理由拒绝将钱还给老太太,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

  二审期间,陈晓静亲自上门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了解到大女儿家因困难而挪用了这笔钱,但弟弟妹妹都是由大女儿家亲手带大的,如今生活都过得比她好,这些钱应替她还了。

  “你弟弟妹妹说话办事是不对,但毕竟还是一家人,再这么争下去只能判决了,这个钱你肯定是要还,一家人的亲情也没了,值得吗?”准备下判的前一天,陈晓静来到老柳夫妇家中耐心地劝了他们一下午。

  后来,陈晓静又召集双方经过整整一天的调解工作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

  让当事人感受司法的温暖

  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

  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。

  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一样拉家常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。

  这只是陈晓静利用休息时间到现场调解案件的一个例子。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
  陈晓静对记者说,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法官应怀有一颗善良的关爱之心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当事人,尊重都是交流的基础。有时法官仅是举手之劳,但当事人感受到的却是司法的温暖,进而是对司法的信任。

  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30日《青岛日报》2版